供不应求,价格飙涨!绿色甲醇迎来“泼天富贵”

Source:氢能观察

自国际航运业开始降碳减排的自我革新,绿色甲醇产业进入爆发期,即将迎接“泼天富贵”。

从2024年欧盟正式将航运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mission Trading System,简称ETS),到欧盟碳强度法规《FuelEU Maritime》于2025年1月1日正式生效,再到2025年4月,各国投票批准《防止船舶污染公约》附则VI修正案草案——国际海事组织(IMO)净零排放框架,国际上对于航运业碳减排的强制性要求政策频频,绿色甲醇成为航运脱碳核心选择。

当前,绿色甲醇市场呈现出供需失衡、价格高位运行、政策驱动明显等特点,尽管长期来看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短期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政策:欧盟强制执行,国内鼓励引导

欧盟:率先推出强制政策

2024年1月1日起,航运业已经正式被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mission Trading System,简称ETS),要求所有进出欧盟和欧洲经济区(EEA)港口的5000总吨以上船舶收集并报告其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并要求航运公司为其碳排放行为买单。欧盟碳强度法规《FuelEU Maritime》于2025年1月1日正式生效,该法规要求船舶超出排放限值的部分,将面临2400欧元/吨的罚款,大约是船用燃油价格的三倍。这一收费机制是欧盟碳减排的一部分,旨在到2050年将航运温室气体强度较2020年水平降低80%。

国际海事组织(IMO):打造全球航运脱碳体系2025年4月,各国投票批准《防止船舶污染公约》附则VI修正案草案——IMO净零排放框架,设立全生命周期碳排强度(GFI)标准,对超过标准的排放收取罚款,预期将超过欧盟罚款水平。该草案即将在10月中旬进行最终投票表决。通过后将于2027年生效,将强制要求总吨位超过5000吨的大型远洋船舶执行,这些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国际航运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5%。

国内:政策鼓励引导绿色甲醇行业发展2024年底,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氢碳耦合制绿色甲醇,支持生物质、工业捕集CO₂与绿氢合成甲醇技术;2024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强调,积极有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煤制油气项目与新能源耦合发展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规模化示范应用。2025年9月5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官宣第一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9个项目入选,绿色甲醇和绿氨项目占8席,标志着我国绿色燃料发展进入规模化示范新阶段。

项目:中国绿色甲醇产能占全球份额50%以上

据全球甲醇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25年7月,全球已披露有230个可再生甲醇项目(含在建及规划项目)。考虑到项目开发中的障碍和挑战,到2030年可再生甲醇产能可能在700万吨至1400万吨之间(占全部项目的19%-38%),距离满足2030年替代全球5%~10%的航运燃料仍有至少600万吨的年产能差距。

我国甲醇总产能超8000万吨,但绿色甲醇占比不足5%,不过扩张速度领跑全球:2025年规划项目超20个,总产能突破300万吨,远期规划更是超1000万吨/年。根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预测,到2030年,我国绿色甲醇需求约1200万吨,占全球市场近50%;2040年前,我国超过90%的绿色甲醇需求将由船舶燃料应用驱动;到205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约1.2亿吨。届时,我国绿色甲醇产能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

2025年10月9日,中国金风科技在内蒙古兴安盟的全球最大绿色甲醇项目全线贯通,其核心设备“复朋炉”技术验证成功。这一项目标志着生物质气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球绿色甲醇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
该项目总投资136.65亿元,创新性采用“风电绿氢+生物质气化”双路径生产模式,配套200万千瓦风电与9.22万吨/年制氢规模。一期25万吨/年绿色甲醇产能于2024年4月开工,2025年10月完成调试并产出甲醇,计划四季度投产。项目远期规划总产能提升至145万吨/年。

据了解,该项目核心设备——“复朋炉”由北京清创晋华研发,是全球单炉规模最大、压力最高的生物质气化炉,气化压力达3.0MPaG,单炉每小时产合成气7万立方米(CO+H₂),可满足年产25万吨甲醇需求。该技术能直接处理未经烘焙的玉米秸秆,有效气含量超70%,验证了原料处理连续性和反应稳定性,碳转化率提升至90%以上,能耗降低15%。

项目产品已通过马士基、赫伯罗特等国际航运巨头验证,首批1.5万吨绿色甲醇于2025年10月2日从天津港发往鹿特丹。金风科技与马士基、赫伯罗特等签署长期供应协议,2026年起每年供应75万吨绿色甲醇,产品指标优于船燃标准。

7月14日,上海电气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顺利产出绿色甲醇,成为我国首个投产的风光制氢耦合生物质制绿色甲醇项目。据悉,该项目一期产能5万吨,经过首期项目验证,将在下半年启动年产20万吨绿色甲醇及1万吨绿色航煤项目。

该项目主要建设2×300吨/天纯氧生物质流化床气化装置,67.2MW风电,8200Nm^3/h(标准立方米每小时)制氢装置,10万Nm^3储氢装置,5万吨/年绿色甲醇及合成装置,是国内首批符合ISCC-EU绿色认证要求的风电制氢耦合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项目。项目产出的绿色甲醇通过“洮南生产—陆海联运—上海加注”模式,供应法国达飞集装箱班轮作为船用燃料,形成国际商业闭环。

市场:从马士基到金风和隆基

根据克拉克森数据,当前甲醇船舶在手订单占总在手订单吨位数10%,共有329艘,当前在运营的船舶约50艘,我们假设2028年有300艘甲醇船舶投运,平均载重吨12万吨/艘,年消耗绿色甲醇3万吨/艘,均价0.5万元/吨,则预计届时年消耗绿色甲醇900万吨,约占当前全球甲醇消费量的9%,市场空间达450亿元。若单吨产能建设成本8000元(不含风光发电),则我们预测产能建设需要投资720亿元。目前全球5000吨以上船舶燃料油年消耗量超2亿吨,远期甲醇船舶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万亿市场空间可期。

当前,绿色甲醇市场价格远高于传统甲醇:2025年国内绿色甲醇价格区间在5900-7200元/吨,而传统甲醇价格约2245元/吨,绿色甲醇溢价超过2倍。此外,不同地区和应用场景价格存在差异,如上海港加注价格约7200元/吨,东北亚现货价约5946元/吨,部分港口加注价格曾超过10000元/吨。

根据克拉克森船舶数据库统计,截止2025年2月,马士基的新船订单数量为35艘次,其中有25艘次涉及甲醇燃料船舶,合计载重吨约387万吨,已有10艘船舶投入运营。假定船舶均为甲醇单一燃料,马士基25艘次甲醇燃料船舶的甲醇燃料需求约为112万吨,其中现在正在运营的10艘船舶甲醇燃料需求约为43万吨,未来将投运的船舶甲醇燃料需求为60万吨。

截至2025年10月,马士基已接收13 艘甲醇双燃料船舶,绿色甲醇年需求量达30-40万吨。据悉,2025年底前,HD现代重工将有6艘17000TEU级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交付马士基,届时马士基绿色甲醇需求将增至近50万吨/年(也就是说,2025年底时将有19艘甲醇双燃料船舶)。此外,马士基此前还向扬子江船业集团订购了6艘9,000 TEU的双燃料甲醇动力船,计划于2026至2027年交付。

粗略估计,马士基计划2030年替代燃料占比达15%-20%,若按年消耗 1000 万吨燃料油计算,绿色甲醇需求可能达150万-200万吨/年(假设甲醇占替代燃料的80%)。

马士基的绿色甲醇需求直接影响国内绿色甲醇市场,这也成为了国内掀起绿色甲醇热潮的重要原因。

2023年11月,马士基与金风科技签署年供50万吨绿色甲醇协议,2026年交付,该协议是全球航运业首个大规模绿色甲醇采购协议,有效期将持续至2030年后。据悉,所供应的绿色甲醇便来自于前文提及的金风科技兴安盟50万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金风科技将于2026年开始为马士基提供绿色甲醇。

2024年10月,马士基与隆基绿能签署了一项生物甲醇的长期承购协议。根据协议,该批甲醇项目生产地点为河南省许昌市,该生物甲醇由秸秆和(果木)树木修剪物制成,将于2026年开始生产。该生物甲醇符合马士基对甲醇的可持续性要求,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与化石燃料相比可至少减少65%的温室气体排放(94g CO₂e/MJ)。预计于2026年供应首批燃料,在2030年前实现全面生产。长期协议持续到2030年至2040年之间。

从马士基与金风和隆基的合作可以看到,航运业对绿色甲醇的巨大需求已经直接加速了国内绿色甲醇项目的落地实施。

2025年9月10日,金风科技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金风科技内蒙古乌拉特中旗3GW风电制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据悉,项目总体规划建设3GW风电,所发电力80%以上用于电解水制绿氢,通过生物质气化耦合绿氢制取绿色甲醇60万吨/年、制取绿氨40万吨/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绿色甲醇火热速度远远已经超过绿氢,在绿氢消纳的众多场景中,绿色甲醇无疑正成为重要角色。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绿色甲醇及SAF项目得到国家支持,将获得20%的“国家补贴”。

随着各地区的持续跟进,国内政策开始向绿色甲醇倾斜。总体而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相信绿色甲醇将会率先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成为极具竞争力的重要清洁能源。